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79b1470102x4zc.html   梁厚能博客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一 梁厚能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搏州海龙屯遗址作为“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笔者与三名土司文化爱好者,驱车专程前往唐崖土司遗址,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及与当地村民、遗址管理人员座谈,基本掌握了遗址书法遗存情况。(图1)

一、唐崖土司及遗址概况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唐崖镇(原尖山乡)东3公里处的唐崖河西岸玄武山麓畔,为覃氏土司治所。该遗址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废唐崖土司,覃氏土司共历十七代十八任,历时389年。

据2015年7月9日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恩施晚报》合办的特刊《厚土唐崖入遗》介绍:覃氏土司在武陵山区的活动由来已久,在汉时(1世纪)史书已有明确记载,宋时(12世纪)鄂西地区覃氏势力已然显赫。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中央政府设立唐崖长官司。元末时局动荡,朝廷无力控制,加之地方割据政权对鄂西诸土司大力笼络,唐崖土司乘机发展。明朝建立后,唐崖土司被封为“长官司”(六品)。后因参加湘鄂西土司叛乱,唐崖土司遭废置,发展一度受挫。明永乐四年(1406年)复置,势力逐渐恢复。其后200余年间,唐崖土司稳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日臻成熟。随着历代土司的军功或掠夺汉地,职位屡有升降。其辖地范围包括了今天咸丰县的唐崖镇、活龙坪乡的全部和邻近部分地方。唐崖司辖域面积约为600平方公里。明末(17世纪),唐崖土司借征讨播州杨应龙、水西安邦彦、永宁奢氏叛乱等机会,适时扩张势力,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覃氏势力达到鼎盛。覃氏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唐崖土司城,辟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在土司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全城占地1500余亩。尔后,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唐崖土司多次奉调征剿,并取得若干战功。受到朝廷封赏,势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清初,由于唐崖土司先后参与了吴三桂和谭宏叛乱,在清廷和叛乱势力之间摇摆求存,唐崖土司势力遭到削弱。康熙后期,清廷逐渐加强了对鄂西土司的渗透与控制,唐崖土司逐步走向衰落。雍正四年(1726)改土归流后,覃氏土司宣告结束。

目前,唐崖土司遗址主要有土王坟、“荆南雄镇”牌坊、张王庙及石人石马、衙署区遗址、土司夫妇手植夫妻杉、桥上桥、九道拐、城墙、七十二步朝天马、街巷街道、大寺堂、玉皇殿、贾家沟、妃子泉、土司采石场等。其中衙署区遗址,位于城址中心位置,为一大型院落,东西长218米,南北平均宽155米,总面积3379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自东向西的五级台地,地势逐级抬高,建筑皆朝东。土司城帅府内,布设机构颇完整,建有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牢房、阅台书院、靶场、万兽园等。

二、遗址书法遗存情况

1、荆南雄镇石牌坊题刻

“荆南雄镇”石牌坊,位于唐崖土司城中央,前为街道,后为衙署,是现今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堪称土司城的“镇城之宝”。(图2)牌坊高7.15米、宽8.04米,四柱矗立,前后为高两米多的石鼓护柱,石鼓前有一对石狮(现存其一)。石牌坊为全石仿木结构,亭阁式斗拱建筑,飞檐翘角,两面刻有“土王夜巡”、“麒麟奔天”、“云雾腾龙”、“哪咤闹海”、“渔樵耕读”、“云吞雨雾”、“槐荫送子”等浮雕图案。牌坊典雅庄重,古朴壮观。有关专家认为,在整个武陵土家地区所存石牌坊中,此牌坊堪称第一,置于全国所有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逊色。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二

关于石牌坊,当地民间有一传说,当初石牌坊怎么也立不起来,正在工匠们无可奈何之时,来了一个讨饭的乞丐,立牌坊的人就给了他一碗饭。但乞丐并没有马上吃饭,而是将筷子插在饭碗中间。工匠们受到了启发,逐采用“堆土法”(即在石柱两旁堆土)将牌楼立起。

对于修建这个牌坊,目前官方介绍资料说,明朝天启年间,唐崖第十二代土司覃鼎率兵先后奉命征讨重庆地区的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皆胜利而归。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颁布皇令:敕建平西将军“帅府”,兴建功德牌坊一座。

牌坊横额正反两面分别阴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楷书大字,书体有颜柳遗风,浑厚端庄,有庙堂之气。(图3、图4)传说此八字为明熹宗朱由校亲笔所题。细看,发现笔画镌刻较浅,除笔画边缘清晰,笔画内凹凸不平,与牌坊的精雕细刻风格极不协调。经询问当地村民得知,此八字原为阳刻,在文革时期被人破坏,将凸起的笔画铲掉,后经人刻出笔画边缘,方可识读。从词意来看,“荆南雄镇”之“荆南”是指荆江南部地区,是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唐崖正好位于荆江的南部。“雄镇”为对唐崖土司所处地位的褒扬,有形容夸张成分。如与唐崖土司遗址一同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史书就有“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的记载,这里的“巨镇”与“雄镇”相似。“楚蜀屏翰”之“楚蜀”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蜀国,也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和四川、重庆一带,唐崖正好处于楚蜀的边界。“屏翰”是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一种表彰,《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后因以“屏翰”比喻国家重臣。如《新唐书·赵德諲传》:“吾为国屏翰,渠敢有他志!”同时,也有屏障辅翼、保卫之意。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时明朝最高统治者对土司王覃鼎委以重用的信任。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三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四

在大字的两边分别阴刻楷书小字题记,记录了牌坊建造的缘由、时间、建造者等,字迹疑似被人破坏,多字笔画缺损或风化漫漶,经拍照在电脑放大和参考陈飞先生《唐崖土司荆南雄镇坊价值探析》一文识读,正反两面款字相同,上款为“钦差总督四川兼湖广荆岳郧襄陕汉中等府军务策授总粮饷巡抚四川等处四方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朱燮元为”,下款为“湖广唐崖司征西蜀升都司佥事兼宣抚司宣抚使覃鼎立天启四年正月吉旦”。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主持修建牌坊的是朱燮元,立牌坊者为覃鼎,立牌坊时间为天启四年(1624年),该牌坊距今391年。

2、田氏夫人墓碑碑文及墓前石牌坊题刻

当地村民所称的“皇坟”,即第二代土司覃值什用的坟墓位于城址东北角高坡上,石室宏大华丽,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前观为坊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长7米。屋面雕饰筒瓦,脊雕龙首装饰,檐下斗拱明显,5根廊柱形成4间墓室。土王墓是唐崖土司遗址标志性的文物之一,是目前全国已知规模最大、形制最独特的的土司墓。可惜没有发现任何碑刻文字,究其原因,守墓人、土司后裔覃国安解释说,早期土司为文盲,没有学习汉文化。另其介绍,以前墓门上有图案式的文字(非汉字),因墓室被盗,现不知所踪。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五

田氏夫人墓与土王墓共用一个墓园,居其后。墓前立有红砂岩石碑和石牌坊。碑宽0.97米,高1.9米,基座高0.45米,有桌几花纹图案。碑面下半部剥落,留存文字大多漫漶,经守墓人覃国安识读,正中碑文为“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款为“孝男印官覃宗尧祀”,后款为“皇明崇祯岁庚午(1630年)季夏吉旦立”。碑顶图案中有“日月”二字。(图6)覃太夫人田氏为唐崖第十二代土司覃鼎之妻。碑文均为楷书,阳刻。这是唐崖土司遗址唯一遗存的墓碑。从此,可以看出田氏夫人在土王府里显赫的政治地位。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六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七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八

在墓前有一四柱三门石牌坊,造形素雅,无雕饰花纹。(图6)牌坊高3.5米,边高2.5米,中门宽2.04米,侧门宽1.4米。牌坊两侧以鼓形石护柱,上以石为坊,凿榫相接。牌坊中门镶石匾一块,正面阳刻“万古佳城”四字,(图7)此为古往今来墓碑常用词语,未有特别含义。字体为行楷书,笔画粗壮,雍容饱满。“万古”二字中距,“佳城”二字作了一些个性化出来。“佳”字左边单“人”旁将右边的“圭”旁盖住,并紧紧拥抱在一起,无一丝缝隙,给人以密处无以透风之感。“城”字呈右上角倾斜,最后一点,点在了“成”字的一横和一撇之间,使整个字在动感中达到了平衡。石匾背面刻“乾坤共久”四字,(图8)同样为阳刻,行楷。此语出于唐代胡曾《咏史诗·关西》“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乾坤,有男女、天地、国家等含义,在这里有唐崖土司像天地一样长久之意。“乾坤共久”与“万古佳城”书法风格一致,当出于一人之手,其中有两字笔画做了特殊处理,值得玩味。“乾”字的“乞”旁,写成一撇加竖弯钩。“共”字的上一横,写成左右两点。这种写法,在王羲之《普觉国师碑》、苏轼《归安丘园帖》等碑帖中可以找到。

3、覃鼎墓碑文

覃鼎墓位于土王坟北100米处(图9),想不到覃鼎作为唐崖最著名的土司,相比于覃太夫人田氏墓,显得十分简单,更不用说土王坟了。墓前仅镶一块小石碑,正中铭文为“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上款为“孝子覃宗尧祀”,下款为“庚午年(1630年)季春吉旦立”,均为阴刻楷书。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九

4、张王庙石人石马题刻

张王庙(因祭祀三国名将张飞而得名),又称桓侯庙,位于唐崖河西岸土司城进口处,庙宇已毁,现存两尊石人石马,1979年建罩马亭一座。相传这是土王覃鼎马夫和座骑,石马为公母二马,作提腿欲行状,前有执辔石人两名,皆武士装束,侍立马旁。(图10)左侧石马高2.38米,长2.8米。缰上阴刻小楷:“万历辛亥岁(公元1611年)季夏月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右侧石马高2.08米,长2.5米。马缰阴刻小楷“万历辛亥岁季夏月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这些文字,为考证石人石马刻立年代和主事者提供了依据。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十

另在遗址左围墙上,镶刻清光绪年间碑刻七块,碑文为楷书,碑额刻“万古不朽”、“名垂万古”等,内容多为姓名及捐款数额,这应为历次修复张王庙的记事及功德碑。

5、唐崖长官司官印

1986年当地农民在衙署遗址后发现三枚官章,其中“唐崖长官司印”两枚,皆铜质。一枚背面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礼曹造周元年十二月”,印沿刻“于字二千叁百四十四号”。印为正方形,印文阳刻九叠篆,长宽6.9厘米,厚1.2厘米,直钮长8.2厘米,重675克。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叛,自称周王,次年(1674年)称大周元年。在反叛之初,吴三桂各地党羽纷纷响应,先后揭起叛旗,势头强劲,鄂西各土司迫于其威逼利诱纷纷附之,接受“伪封”,唐崖土司也在其中,吴三桂授其“唐崖长官司印”一颗。另一枚背面无字,正方形,长宽7.1厘米,厚1.8厘米,直钮长7.5厘米,重1100克。印文为阳刻九叠篆。吴三桂失败后,康熙十九年(1680年)唐崖土司再次归附清朝,获得康熙颁发的“唐崖长官司印”。(图11)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十一 唐崖土司遗址管理处蒲元浩先生提供 

梁厚能:《湖北唐崖土司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

图十二 唐崖土司遗址管理处蒲元浩先生提供 

另一枚印章为“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篆书,长宽7厘米,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背面右刻“礼部造洪武五年十一月日”,左刻“永宁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图12)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元置永宁路,故治所在今叙永县西,明改置永宁卫,移今叙永县,与云南交界,距唐崖司十分遥远。该印显系初建永宁卫时所颁。据唐崖《覃氏族谱》记载,唐崖土司覃鼎曾奉朝廷之命征蜀,参与平定“奢安之乱”,此印有可能为战利品。

三枚官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崖土司在改朝换代和多种政治派系拉锯角逐中几经沉浮的历史,证明土司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三、两大未解之迷

1、“荆南雄镇”牌坊题刻是否为皇帝手迹?

唐崖土司城遗址文物管理所在申遗之前编印的《唐崖土司遗址》写道:“该坊建于明天启四年,为表彰第十二代土司覃鼎战功而立,四柱三门式,正面额题楷书‘荆南雄镇’,为明熹宗手迹。”2015年7月9日,即申遗成功5天之后,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恩施晚报》合办的特刊《厚土唐崖入遗》,在《唐崖土司历史原革》一文中说:“覃鼎得嘉靖赐书,修建‘荆南雄镇’石牌坊。”这里将“明熹宗手迹”变为“嘉靖赐书(此处应为该文作者笔误)”,虽然人变了,但都认为“荆南雄镇”牌坊题刻为皇帝手迹。笔者没有机会看见更权威的申遗文本,但从以上两处资料,基本可以看出官方的认定,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定没有给出任何史料来源。土司后裔覃国安介绍说,由他保存的唯一的民国六年(1917年)唐崖《覃氏族谱》记载,牌坊上“荆南雄镇”、“楚蜀屛翰”8个字为明熹宗朱由校题写,同时,他们的祖辈也是这么口口相传。这可以看作是唐崖的民间版本。参与唐崖申遗工作的湖北省文物局陈飞先生,发表在《三峡论坛》2013年第6期的论文《唐崖土司荆南雄镇坊价值探析》,赞同“按《覃氏族谱》记载:荆南雄镇坊为明廷所赐,‘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由明熹宗手书”,这可以代表学者的观点。

“荆南雄镇”牌坊,是唐崖土司遗址现存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如果其题字真的如上所说是出于皇帝之手,其书法与文物价值将更大。

那么,真的如此吗?一是从民国版唐崖《覃氏族谱》来看,由于距竖立牌坊时间已过去300多年,其准确性难以保证,况且族谱一般存在拔高现象,因此只能作参考。二是最具权威的史料当为牌坊的前后题款,这些文字没有注明是明熹宗皇帝御笔。三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皇帝题匾,大多为清代皇帝,而在清代前显能见到皇帝题匾。四是从皇帝题匾形制来看,一般在匾额中上方,或者在落款,盖有皇帝御玺,而唐崖牌坊题匾上没有。五是从明熹宗朱由校生平来看,其16岁即位23岁病亡,在位仅七年。其继位时,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由于没有文化,他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但他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得文理不通,颁发出去,朝野人士看了啼笑皆非。他不思朝政,纵容宦官魏忠贤专权,而又喜好做木匠活,人称“木匠皇帝”。由此观之,朱由校作为懒政皇帝,军国要事都交给了宦官魏忠贤,很难理解他会为一个级别很低的土司亲笔题字,再则其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加之年轻,也不可能写出浑厚苍劲的字来。于此,笔者初步推断“荆南雄镇”、“楚蜀屛翰”非明熹宗朱由校手迹。

那么,“荆南雄镇”、“楚蜀屛翰”为何人所书呢?“荆南雄镇”题匾的上款有“钦差总督……朱燮元为”,这朱燮元位何许人呢?经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朱燮元(1566—1638)山阴(今浙江绍兴)白洋村人,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大理评事、苏州知府、四川布政使。天启元年加兵部尚书兼督贵州、云南、广西诸军务,以平乱功,加少保进少师,著有《督蜀疏草》、《朱襄毅疏草》。天启年间,四川永宁土司奢崇明反叛,唐崖土司覃鼎奉朝廷之命参与评定叛乱,立下战功,其直接指挥者就是朱燮元。这里的“朱燮元为”,可以理解为由朱燮元奉命负责主持修建牌坊,也可以理解为“荆南雄镇”、“楚蜀屛翰”八字为所书。其理由有三:一是朱燮元当时战功卓著,地位显赫,而且是覃鼎上级,有此资格。二是朱燮元为进士,书法水平高。三是经笔者百度检索发现,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秋季拍卖会,曾公开拍卖一幅朱燮元手扎,其书法为行书,可以看出有柳公权、颜真卿行书的影子,而唐崖牌坊题字风格接近于颜柳,两者书体风格相近。因此,笔者推断“荆南雄镇”、“楚蜀屛翰”八字,可能为朱燮元所书。

2、唐崖土司是土家族还是蒙古族?

我们在参观土王墓时,看墓人、土司后裔覃国安热情接待了我们,在给你们讲解时语出惊人,他说:“我们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在笔者此前掌握的资料中,只知道永顺彭氏土司和唐崖覃氏土司都是土家族。他说,据民国唐崖《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祖先是元代的一支蒙古族驻军,“启祖元朝宗籍,始祖铁木乃耳,是授平肩之职,生颜伯占儿,生文殊海牙……脱音贴儿生福寿不花,生覃启处送,后因边夷南蛮累叛,奉旨征剿,招安蛮民,镇守于斯,分茅设土,安营于宣武山,因斩寇有功于朝,世受皇恩,承职以来,隶属施州卫。”他还说,在解放前就有部分唐崖覃氏自称是蒙古族,在解放后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曾有数百人自报为蒙古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他们才报土家族。

后来,查阅资料得知,学术界对唐崖土司是土家族还是蒙古族没有定论,是一各学术上待解的谜团。据民国唐崖《覃氏族谱》记载,从覃氏世系看,“铁木乃耳”、“颜伯占儿”、“文殊海牙”、“脱音贴儿”、“福寿不花”皆为蒙古语姓名,“覃启处送”、“覃值什用”、“覃耳毛”皆为土家语姓名,从“覃忠孝”到“覃梓椿”皆为汉语姓名,从这些姓名可以看出,唐崖覃氏祖先的语言经历了从蒙古语到土家语再到汉语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他们从蒙古族演变为土家族的历史过程。这与湖南永顺彭氏土司相似。永顺彭氏土司的始祖彭瑊是江西吉安人,本是汉族,在五代入主湘西后,由于与当地土家族融合,最后演变成为土家族。笔者非民族、人类学者,这个谜团留作有关专家去揭开吧。

考察结语:通过本次实地调查发现,唐崖土司遗址的书法遗存数量十分有限,与之相比,同唐崖土司遗址一同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其书法遗存要丰富得多,他们有刻有2000多文字的溪州铜柱、数量可观的墓志铭、“子孙永享”牌坊、德政碑、铜钟、土司官印,以及灵溪河畔的大量土司摩崖石刻。但是,正因为唐崖土司遗址的书法遗存数量少,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经历了无数次劫难,幸存下来的文字与书法,是唐崖土司遗址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佐证,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价值连城,我们要全力保护好。

(图片除注明的外,均由作者提供)

(梁厚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客座教授。出版专著《书法湘西》、《那年那月》,主编《清清的皮渡河》。书法论文散见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通讯报》《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

转载请注明:《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城书法遗存初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