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鄂西“土皇帝”容美土司

自称“自汉历唐,世守容阳(鹤峰的古称)”的容美土司,其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面积最广、势力最强的大土司之一,以至于清雍正《朱批谕旨》59册:“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另《桑植县志》中记:“永顺、保靖、桑植、容美为四大土司,而容美最强”。

容美土司兴于元,盛于明,衰于清初。其主要治所在今鹤峰县城容美镇溇水北岸山麓(古称“中府”,又名芙蓉城)。其疆域包括现在的湖北鹤峰、五峰两县以及恩施、巴东、建始、长阳的部分地区和湖南石门、桑植的部分地区。

史载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容米”,据土家族语言学家考证,为古土家族语“妹妹”的意思,亦即容米部落是一个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为古代巴人廩君的一支,最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然后沿天池河而上,到达今五峰鹤峰一带,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史书称之为“新容米洞”,并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元至大元年(1308年)。

容米部落的首领开始没姓氏,后来渐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因其先祖酋长墨施(或称墨色什)之“墨色”在土家语言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故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由于鹤峰容美地处湖北之西陲,“水复山重,草木蒙味”(《清史稿·列传·土司》),世为土家族聚居之地。以其偏僻荒远,中央政权不易直接统摄,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之前,长期实行予以爵禄名号、“各君其君,各子其子”的统治策略。据考证,容美土司在元称黄沙寨千户、容美军民总管府、容美宣抚使司,在明称容美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宣慰使司,清沿明制,称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明洪武七年后,容美土司下辖家乡寨、五里白崖、椒山玛瑙、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六个长官司;永乐定制后下辖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个长官司,崇祯十三年后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长官司升安抚司;石宝、下洞、玛瑙、通塔坪四个副长官司升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州、千户、百户、参将、洞长等多达27个。

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到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历经425年。第一代土司为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被授予黄沙寨千户),到末代土司田明如共传承15代、23位司主。

附:容美土司世系

从元至大三年(1310年),到明嘉靖元年(1522年)计212年,容美土司经历了墨施什用(田先什用)、田思政,田乾宗,田光宝、田胜贵、田潮美、田保富、田镇、田秀、百俚俾、田世宗(瑛)8代11位司主,由一个不见史志的洞蛮部落而发展成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

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田世爵袭职开始,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田玄病逝为止,容美土司经历了田九霄,田楚鄂,田九龙,田楚产,田玄相继5代7位司主,共历时124年(1522-1646年)。土司控制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公里,是容美土司的鼎盛时代。

从清顺治三年(1646年)田玄去逝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土司经历了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田昞如、田旻如3代6位司主,历时89年。

容美土司城遗址位于鹤峰县容美镇东10余公里处的平山寨上,于明万历年间所建,现有大堂、二堂、阅兵台、跑马场、花园、土牢等遗存。城西悬崖上有一山洞,是土司田舜年藏书之地。洞侧的炮台、碑记至今清晰可见。洞内花台、鱼池尚存。

容美土司遗址的内容很丰富,但又比较分散,有屏山爵府遗址、细柳城、万人洞、情田洞、九峰读书台等遗迹,尤以屏山爵府最为主要。

屏山爵府遗址,俗称万全洞,位于平山悬崖峭壁之上,前临百丈深渊。洞高约20m,宽24m,深31m。容美土司因其险要,取名万全洞。洞内原建有石门、寨墙、炮台。左有“就月轩”、右有“爱日亭”,正中建有“大士阁”、“魏博楼”,为田舜年之居所。清文士顾采曾游此洞。现洞内残存有部分墙基、炮台和摩岩题刻,山顶立有一龟碑,记叙了土司营建平山及万全洞的经过。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末代土司王田明如,为清廷改土归流所逼,自缢在万全洞,从此结束了容美土司制度四百多年的历史。

容美土司遗址、遗物非常丰富,既可从中窥见其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及文化意识之一斑,同时也为我们今天了解、认识、研究中国土司制度提供了相当珍贵、可信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鹤峰:鄂西“土皇帝”容美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