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史话

 8.jpg

唐崖土司城遗址位于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注:尖山乡以昔尖山寺得名。现改设唐崖镇)。
该土司城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明天启年间(1621-1627)又进行扩建。当地人称为“皇城”。城址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占地57.75万平方米(一说74万平方米)。城周以石砌墙基上筑土垣,残高1.2米,城内尚存“三街十八巷”(包括衙署、官言堂、大小衙门、存钱库、牢房、书院、靶场、左右营房、御花园、万兽园)等遗迹。城址中部立石牌坊一座,全石仿木结构,一斗三升,飞檐翘角,三门四柱。高6.8米,宽6.03米。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土司覃鼎奉调出征,功勋显赫,升宣抚使司,朝廷赐建此牌坊。牌坊正背面阴刻“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牌坊前面刻有明万历辛亥岁(1611年)峒主覃杰和夫人田氏题记的石马两匹及牵马石人各一,线条流畅,造型逼真。由于唐崖历代土司王,均未在墓碑上留下姓名。但覃鼎牌坊右后侧,据考有明代土司及田氏夫人墓(当地人称“皇坟”),是遗址内保存最完好的土王陵墓。王陵用青石叠砌,分前、中、后三部分,最后是墓室。陵前建有“张王庙”,有神道和享殿,神道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等,都是明代时刻的精品。陵二墓后200米有覃鼎、覃杰、覃光烈墓。还有夫妻杉、妃子泉等数处景点。是湘鄂川黔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土司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唐崖土司成于元,鼎盛于明,清中叶“改土归流”后逐渐衰落。与容美土司、施南土司并称鄂西三大土司。 

据清同治《咸丰县志.氏族志》记载:“唐崖、金峒覃氏,为本地土人之最古。”即覃氏为鄂西土著。覃姓来源据清同治《来凤县志.土司志》云“墨来送,覃姓,谭子之后,齐侯灭谭,谭子奔莒,遂去言为覃”的记载。一说覃氏先祖本姓谭,后因造反失败,被迫外逃川东避难,因逃时适逢晴天,因“晴”与“覃”音近,故改姓“覃”。

有资料表明,覃汝先祖籍陕西汉中府南郑,南北朝“五胡乱华”期间(304-431年)随流民南迁至长江瞿塘关一带(今重庆奉节、巫山等地)落籍。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覃汝先的长子覃伯坚因征吴曦乱有功,封行军总管,受命镇守施州(今湖北恩施州),覃汝先一家遂落籍施州。后覃汝先及其子覃伯坚和覃伯圭(次子)先后卒葬于恩施柳州城。据说覃伯坚后裔居鄂西,覃伯圭后裔居湘西。元明清三代,覃汝先后裔拥有鄂西七个土司、湘西两个土司,成为武陵山一带的大姓。

唐崖土司是元、明及清初时期鄂西三大土司之一。从元至正六年(1346年)覃启被朝廷授唐崖宣抚司宣抚使始,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末代土司覃梓椿“改土归流”止,历389年。

历史上的唐崖土司曾多次被中央王朝频繁征调,军事活动频繁,有确切记载达15次之多。因战功卓著,多次受到嘉奖和封赏,并为之敕建治所。据《明史》载:“唐崖长官司,元唐崖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直隶施州卫。”后历代土司因武功,又曾先后授过宣抚司、宣慰司等职。最强盛时曾置苍浦、活龙左右二附司,由黄璋、秦国龙分领。清康熙三年唐崖土司附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从吴三桂反清,获授唐崖土司长官司印一枚。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降为长官司,次年再次归顺,后又从谭宏反清。叛平后,土司覃铉被执拘省城。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最后一任土司覃梓椿自请改土归流,唐崖土司遂成为历史,土司城逐渐毁弃。后经湖广总督迈柱奏请并获清世宗钦定,置咸丰县,盖取“咸庆丰年”之意。有意思的是,咸丰县文物管理所保存着两枚同样的“唐崖长官司印”,均为篆刻。据考,一枚系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一枚系清廷评定吴三桂叛乱之后所颁。

据《覃氏族谱》载:“覃行璋生墨来送、启处送….墨来送守散毛,为散毛始祖;启处送守唐崖,为唐崖始祖。”以及“一世祖覃启处送,随出军门,纳印为顺命,镇夜郎有功,蒙题奉允准,仍给安抚司印篆,授唐崖,赐宣慰使司之职”。

据传唐崖始祖覃启处送,为覃伯坚之孙,覃普诸之子,覃普诸因功加授镇国大元帅,任施州镇边万户总管府总管,总管府设立于现宣恩县城。因战功显赫,被元朝廷封为“武略将军”,授“宣慰使”司职,后奉调征剿,战死疆场。其子覃启处送(一说覃化毛)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得唐崖五峒地(今咸丰尖山一带),置唐崖军民千户所,任千户。覃启处送之子覃直什用,于洪武二年(1369年)承袭父职,生七子,俱授宣慰安抚之职。其长子覃安毛(授金峒司)、次子覃耳毛(授唐崖司)、三子覃散毛(授散毛司)、四子覃锦毛(授东乡司)、五子覃忠毛(授忠路司)、六子覃理毛(授施南司)、七子覃昇毛(授茅港司)。其中覃耳毛生三子,长子覃忠孝,次子覃忠义,三子覃忠仁。传至四代覃忠孝,奉命招抚“蛮民”,被授予“安抚使”司职,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在任上身故。之后,相继承袭的有覃斌、覃彦实、覃文明、覃天富、覃万金、覃柱、覃文瑞等,其间几历兴衰。传至覃鼎后,成为唐崖土司的巅峰时期,盛及一时。天启元年(1621年),覃鼎奉调征讨渝城,因军威显赫,战绩卓著,三年(1623年)被朝廷授予“宣慰使”职,明熹宗亲赐皇令二道:大坊平西将军“帅府”二字;建石牌坊一座,上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七年(1627年)覃鼎病故,其子覃宗尧袭职,未几,覃宗尧奉荆州府刘推官调剿流寇,驻防荆州染病身故,享年29岁,无嗣。之后,其堂弟覃宗禹承兄职,崇祯三年(1630年)奉四川巡抚邵捷春调守紫阳城平卫乱有功,五年(1632年)授宣慰使司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占据云南,改国号为周,唐崖土司归属云南,遂授唐崖土司长官司印一枚。康熙十八年,覃宗禹病故,子覃宏承袭父职,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奉调至省,病故。次年,覃薄泽承袭父职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止。及至传覃梓椿时,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覃梓椿自愿呈请归流,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获准。至此,唐崖土司宣告结束。其时,覃梓椿子覃光烈(时任大将军之职)未袭父职而病故。其子世培,因年幼无知,便由覃梓椿弟覃梓桂代世袭千总,于乾隆元年迁移赴省,落籍汉阳。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覃世培改授黄州千总。这是后话。

其世系为:覃汝先—覃伯坚—覃普诸—覃启处送—覃值什用—覃耳毛—覃忠孝—覃斌—覃彦实—覃文铭—覃天富—覃万金—覃柱—覃文端—覃鼎—覃宗尧—覃宗禹—覃铉—覃薄泽—覃梓椿—覃梓桂。
 

另一说为蒙古族铁木乃耳后裔。据《覃氏族谱》载:“启族元朝宗籍,始祖铁木乃耳,是授平肩之职,生颜伯占儿,生文殊海牙,生脱音贴儿,特授宣慰使之职,迁山东青州任事,因明太祖招安,随奉军门,自南京应天府,上元猪市街朱家巷落业,是授明秀将军之职。脱音贴儿生福寿不花,生覃启处送,后因边夷南蛮累叛,奉旨征剿,招安蛮民,镇守于斯,分茅设土,安营于宣抚山,因斩寇有功于朝,世受皇恩,承职以来,隶属施州卫。”至于族谱中所载的“铁木乃耳”即为《元史》中所说的塔海贴木儿,据《元史》记载:元世祖“赦荆湖、四川两省合兵讨叉巴、散毛洞蛮。”“塔海贴木儿,答答里带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五溪蛮散毛、大盘蛮向木得什用等叛。从行省曲里吉思帅师往讨,皆擒之,杀其酋长头狗等。”据说塔海贴木儿率领的这支蒙古族军队平息散毛叛乱后,建唐崖军民千户所,长期驻守于唐崖一带。其世系为:铁木乃耳—颜伯占儿—文殊海牙—脱音帖儿—福寿不花—覃启处送—覃值什用…..。

咸丰境内除唐崖土司遗址外,还有金峒、龙潭二土司。

金峒安抚司遗址位于黄金洞乡唐崖河畔。为覃氏土司城遗址。建于元末,城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0.5千米,总面积1平方千米。早年司城内有天井,外有城墙,院墙围着三街六合司,即院子一条街、天井一条街、中间屋一条街,六合司建于三条街之中。另有土司覃王别墅一座,建在司城后山,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今仅存金峒土司城遗迹和用浮雕石板镶嵌的大院坝。1958年曾在此挖掘出一枚明永乐五年(1407年)铜质篆刻的“金峒安抚司印”一枚,另有银质印版盒一块,盒底阴刻“监造金目知印长官覃胜廉冠带大头目覃亮工作林凤朝造”。此枚铜印系土司王之胞弟覃璧杀兄所夺之印。传说覃璧因不满王兄草菅土人之命,愤而杀之,并领兵聚首一山寨。明朝派一万官兵前来围剿,并用计将覃璧擒获。覃璧因上当被擒懊悔不已,大悔寨也因此得名。

龙潭安抚司遗迹位于咸丰清坪镇境内龙潭司村。龙潭安抚司由田氏世袭其职。龙潭土司城形成于明代初年,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500米,坐北朝南,分正门、过厅、大殿三进,建有粮仓、练兵场、关庙等。惜司城现存的遗物仅有石狮一对和石柱础一个。
 

此外,活龙右付司与苍蒲左付司司治分别在今咸丰活龙坪乡活龙坪村和板桥河村,遗址犹存。 

附:唐崖土司城遗存
1.衙署遗址
   处于唐崖土司城内中部,中轴对称布局,依山就势分布在多级台地之上,东西长218米、南北宽155米,总面积33790平方米。东面以荆南雄镇坊为入口,该坊建于明天启四年(1621),为表彰第十二代土司覃鼎战功而立,四柱三门式,正面额题楷书“荆南雄镇”,为明熹宗手迹。坊前有踏步两段,共约30余级。衙署主体共分三进,依次为大衙门、官言堂、内宅,分别为土司处理政务、议事和家眷生活的地方。衙署设有围墙,砌筑方式与城墙相同,宽约1.6米,西部 南段设有门。
Img416430019

2.城墙
   唐崖土司城除南面中部依托自然山险外,东、西、北面均修建有城墙。城墙随行就势,平面呈不规则形。现基础大部保存完好,其中以东城墙中段保存最好,长约150米,高近2.5米,在北部可见明显的城门基础。

3.街巷街道
   城址内的街巷至今清晰可见,保存完好。主要有南北向的上、中、下街,一、二、三横道和东西向的第一、二、三下河道。将整个城市划分为“三街十八巷”。上、中、下三街首尾相连,是城内的主干道。街巷路面条石铺砌,现存石板路总长度约3500米,路面宽2–3米,路两侧有排水沟。
3366cc8d29d3412bbc83c13af95a2e62

4.七十二步朝天马
     位于城外东南部。现存为清晚期重修,依山势而建,平面“一”字形,共有踏步72级,故名。
20150211051727900

5.九道拐
    位于城外西南边,依自然山势而建,平面呈“之”字形,路面狭窄而且险要,十分隐蔽,为土司逃生的秘密通道。
九道拐是唐崖土司城内通往外界的一条密道,修建在坡度接近45度角的贾家沟山坡上。

6.桥上桥
    位于城内北部,南北向横跨溪沟上,是下街的重要通道,因建成时代不同,分上下两桥,皆为石制。下桥依托基岩凿成,上桥为三孔石梁桥,桥面由9块条石分三段垒成,长约6.6米,宽约1.8米。桥西侧设有一小型人工引水工程。
20150211051422126

7.石牌坊
     石牌坊系全石仿木结构,高6.8米、宽6.3米,四柱矗立,前后为高两米多的石鼓护柱,石鼓前有一对石狮。牌坊系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熹宗皇帝为表彰土司王覃鼎率土家军队为朝廷征战立下显赫战功而赐予。史载明朝天启年间,覃鼎率领土兵先后奉命征讨重庆地区的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皆凯旋而归。明熹宗朱由校因此颁布皇令两道:敕建平西将军“帅府”,兴建功德牌坊一座,并授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个大字以示嘉奖。唐崖土司达到了鼎盛阶段。
 

现土司城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石牌坊,是明天启三年修建成的,全石仿木结构,飞檐翘角,3门4柱,高6.8米,宽6.03米。明熹宗朱由校亲笔题写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分别刻在石坊正反两面的匾额上,正反两面还镌有“土王出巡”、“渔樵耕读”、“哪吒闹海”、“云吞雨雾”、“麒麟送子”等浮雕图案。横匾下两头大象分居左右,以头和长鼻支撑石坊,构思精巧,憨态可掬,实属罕见。
90c8a54d6182418192875d64d19b4274

8.张王庙(桓侯庙)
    位于唐崖土司城外东北位置,临近唐崖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重建。三进院落布局,前为山门,中为马殿,后为拜殿。目前仅存建筑基址和两对石人石马。左侧石马高2.38米,长2.8米,马缰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1611)季夏月二十四日良旦,印官田夫人立”。右侧石马高2.08米,长2.8米,马缰阴刻小字:“万历辛亥岁(1611)季夏月二十四日良旦,峒主覃杰同男覃文仲修立”。马侧各有执辔石人一名。桓侯庙多次遭受劫难,殿毁庙坍,只有这一对石人石马保存完好。石人石马是雕刻大师陈大仙用巨石凿成的,栩栩如生,展示着土家族人较高的雕刻艺术造诣。
075df13cee8248869dffa47652441499

9.土司王坟(土王墓)
     位于城址内西部偏北后山坡,百姓称“皇坟”,占地面积400平方米,隆起约4米左右的圆形土墩,墓室为唐崖第二代土司覃值什用之墓。椁室以钻凿砂岩垒成,正面为仿木构重檐式,屋面雕饰筒瓦,屋脊雕饰龙吻,檐下雕饰斗拱。墓室为5柱4间。墓前设八字形祭台。是目前全国已知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形制最独特的的土司墓。左后侧为覃鼎夫人田氏的陵墓,立有石碑和牌坊,石碑上书写着“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呈等腰梯形的小坝,全石铺成,两侧浮雕花墙;中为墓厅走廊,厅前壁还有8扇石门;后为灵寝,并排四间,均有棺床,亦有8扇石门,整座墓全石仿木结构,檐柱楼斗拱,各种几何图案、花卉、鸟兽浮雕近60幅,属咸丰土王墓之冠。
0588c3fbca464a5e91968111b21771c5

10.田氏夫人墓
     土王墓后的覃夫人田氏之墓,墓前立有石碑,碑上有桌几花纹图案。田氏夫人系龙潭土司的女儿。覃鼎去世后,其子宗尧继位,颇行不道,田氏绳以礼法,并亲自主持了一段时间的政务。后来,田氏将王位传给了覃鼎的侄子覃宗禹。这是唐崖土司史上子袭父位的一个特例。
探访恩施唐崖土司遗址遗存精华之一:土王墓

11.夫妻杉
     相传系田氏于明朝天启年间亲手所栽。其树高44米,冠幅225平方米,两树枝干连理,如夫妻携手,因此被称为夫妻杉。
20140909152116_0000

12.“妃子泉”
     在唐崖土司城北面,泉水清澈,水温冬暖夏凉,传说土司王的宫妃们常常到此沐浴。
13.唐崖河
    位于唐崖土司城正面,为其天然防御体系。该河发源于利川,向西流经咸丰金洞、龙潭、唐崖土司城后,一直向西经朝阳寺、黔江、彭水后汇入乌江。

20150211052346629

图片收集于网络

文章摘录自彭鲁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38e770102v1ni.html

转载请注明:《唐崖土司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