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彰显唐崖精神 ——唐崖土司城址的“世遗”之路(二)

记者 何冶

7月4日,唐崖土司城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覃春友哭了。他又一次走上阳台,从刚搬进的新家遥望着仅一水之隔的土司皇城。

那里,有家里老人的嘱托,有曾经的祖屋,有唐崖人特有的记忆与味道。他们在那里欢笑,在那里坚守,为让唐崖土司城升格成世界文化遗产尽了力量。

守护,三十年如一日

“201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桥上看见82岁的陈照南老人正在用扫帚扫桥周边的垃圾。陈照南上了年纪,扫一会儿就会坐在石凳上休息……只可惜,老人走了。”一位记者回忆。陈照南祖籍宜昌,明朝时陈家的先祖被土司王招为女婿,于是其后代就住在了这里。1980年,陈照南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安排,负责守护唐崖土司城。

上世纪70年代,他因为修建保护石人石马的张王庙罩马亭,从亭子上摔下来,伤了右手,一直无法用力,落下了残疾。

为守护唐崖土司城的文物受伤,陈照南的生命如同烛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唐崖。自1980年以来,陈照南所做的事就是两件,一是打扫卫生,二是当解说员。陈照南把守护土司城遗址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做,有时候饭吃到一半,遇到有游客来,他放下碗就出去了。

唐崖土司城对外开放的只有两个景点,一处是石牌坊,一处是石人石马,两处都修建了围墙,门也上了锁,钥匙由陈照南掌管。每当有游客来到村头,热心的村民就会将其带到陈照南家中,听他讲述土司城内的故事和传说。说起土司城里的每一件文物,陈照南如数家珍,大到石牌坊的高度,小到栓马石圆形石孔的直径,没有他不清楚的。

覃春友与陈照南的二儿媳妇曾桂珍组合成立了家庭。多年来,覃春友要照顾曾桂珍的3个孩子和陈照南,还要做家里的农活。老人有事或身体不适,他就代替老人完成看守任务。时间一久,内心就不止是对老人坚守的钦佩,更多了份看守的责任。他一直将陈照南当父亲一样孝顺,他说:“去年4月老人走了。”走之前,陈照南还坚持每天打扫街道。有一天,陈照南告诉他们,自己可能不行了,“如果我走了,你们要继续做好我的事”。

很多人说覃春友傻,作为有退休工资的教师,覃春友本可以安享晚年,他却每天清扫土司城。即使现在成立了管理处,也配有专业管理人员看护和各种监控设备,但覃春友时不时就会到土司皇城看一看、扫一扫,心里才踏实。

陈照南走了,覃春友和妻子秉承老人遗愿,自愿参与到唐崖土司城申遗工作中,守护着那片城。

传承,挺起精神脊梁

6月26日,51岁的覃国安还在附近清扫。他说:“现在虽然有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管理,但这是我的先祖,我得经常来清扫和祭拜。”

据唐崖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覃国安是土司直系后裔,他甚至还保留着覃氏家族唯一的族谱。他对自己的家族谱系也如数家珍。

皇坟就位于覃国安家老屋的右上方约300米处。覃国安在老屋出生、长大、成家、立业,生活至今。每天早上一起来,朝上走几步就可以看护皇坟,转身可以尽览整个土司城遗址。他家祖祖辈辈一直义务照看皇坟数百年。“这是自己的老祖宗,我不照看谁照看,就是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我还是要一样地照看。”覃国安说。

2001年的一个清晨,一边散步一边看护遗址的覃国安发现有个新挖的盗洞,他立即报了警,挽回了损失。

这些年,那些想去皇坟一探究竟的游客都要经过覃国安家门口,覃国安总是热情相待,并再三叮嘱不能搞破坏。他每天清晨出门晚上干活回家,都得去皇坟看上一看,打扫卫生,防止有人盗墓,逢年过节,都会带上祭祀用品前去拜祭先祖。

在申遗过程中,覃国安和妻子严天云一直跟着专家参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工作。老祖宗留下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开拓精神,这对后人来说是更宝贵的财富。“看到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保护它,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谈起唐崖土司城址成功申遗,覃国安很是兴奋。

搬迁,舍小家成大义

6月15日傍晚,落日余晖下的唐崖镇皇城水岸安置小区显得和谐而安详,社区书记张继兵和往常一样,把音响搬到广场,插上U盘,按下按钮,播放起欢快的广场舞曲。几分钟内,居民纷纷聚集到广场,随着音乐熟练地舞动起来。

居住在小区的92户300多人,都是从唐崖土司城遗址区搬迁来的农户。为了申遗,他们从破旧的平房搬进高楼,由“村民”变身“居民”。

“以前做完农活吃过饭,除了打牌就是看电视。做梦都没想到,现在能住进商品房,跳着广场舞,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社区居民杨银萍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可是搬迁之前,大部分人思想都不通,除了对那片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的依恋,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彷徨与恐慌。“当初的动员工作很艰难。”张继兵说。2013年3月25日,唐崖土司城申遗工作全面启动,时任唐崖司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继兵和工作队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动员群众搬迁,一些老人说,剩下没几年光景了,要在老宅子度过余生。一些村民抵触情绪严重,“你(张继兵)的房子暂时又不拆,做我们的工作当然理直气壮。”一时间,搬迁工作陷入僵局。张继兵的房子虽然在核心区,但不属于第一批搬迁对象。为了让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张继兵向工作队申请率先搬迁,并主动要求3天之内把房子拆了。

妻子马素梅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支持丈夫的工作,只是一边清理东西,一边抹着眼泪。父亲张宗奎执拗起来:“要拆就拆你们的房子,我和你妈住偏房,不走!”“你们不走,谁来照顾你们生活呢?再说,申遗是为了后辈人过得更好,你们应该为他们着想。”在张继兵的坚持下,老两口最终搬了出去。

3月28日下午,天下着大雨,挖掘机开到张继兵的房屋跟前,四周聚集了很多围观群众。随着工作人员一声令下,挖机铲子一挥便拆掉了房顶一角,楼顶水池里的水顺着房顶漏进屋内,浸透了部分没有搬出来的物品,喂养在水池里还没来得及捞起的鱼,被冲到院坝,在地上扑腾乱跳……

5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拆了,多年经营的商店和诊所没了,一家人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

妻子马素梅从集镇赶回家,见到眼前这一幕,顿时泪如雨下。张继兵顾不上安慰妻子,又转身投入申遗工作……

之后的3个月,张继兵每天早出晚归,和工作队员一起进村入户,核查搬迁户土地、山林面积,动员群众搬迁。“若不是看到张继兵带头拆房子,哪个愿搬哟。”张银成说,“他的房子、店铺、诊所都拆了,牺牲比我们大得多,我们还讲么子条件呢?”

在张继兵和工作队员的耐心工作下,遗址区的90多户农户纷纷搬到了安置小区,住进了装修一新的安置房,现代化电器、家具一应俱全。

走在唐崖土司城中,脚下是历代土司修葺的青石板路,一石一砖,均保留着以前的模样。同时,在皇城内见不到现代化水泥建筑,全是一些老式木房。

为何唐崖土司城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咸丰县就将唐崖土司城遗址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成立了保护管理机构,开展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在此期间,获得了辖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唐崖镇党委副书记袁志会介绍,唐崖河畔的居民多以打工、务农为生,过着平凡而又踏实的日子,为了保护文物,他们做出了很大牺牲,30多年来不得扩建房屋,有的家庭四世同堂,挤在一栋矮小的木房子里。

30多年来,村里没有修过一米水泥路,没有盖过一间水泥楼。现如今,唐崖土司遗址已成世界文化遗产,百姓乔迁新居的同时,仍然忘不了那方故土,其中,30多户搬迁户自发组织起来,回到遗址内除草、修城墙……为遗址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

转自:恩施新闻网 http://www.enshi.cn/20140508/ca323089.htm

 

转载请注明:《齐心协力彰显唐崖精神 ——唐崖土司城址的“世遗”之路(二)